苏商动态

商会新闻首页 > 

当好商会会长应树立“六种意识”

发布时间:2025-09-26 13:07:41 来源:石家庄市江苏商会

当好商会会长应树立“六种意识”

石家庄市南通商会会长书记  薛锦东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商会作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重要枢纽,其功能定位与治理模式正经历深刻重塑。商会会长角色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协调者”与“会员代言人”,跃升为肩负“内外统筹”与“平台治理”使命的战略引领者。面对数字经济勃兴、政策环境迭代、民营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等多重挑战,会长需构建一套系统、复合、前瞻的意识体系。本文聚焦新时代商会会长应牢固树立的“六种意识”,为锻造具有强大张力与韧性的组织领导力提供核心支撑。
    一、战略意识:洞察未来与锚定价值
    在信息爆炸而洞察稀缺的时代,战略意识要求会长超越事务性管理与惯性思维,以系统化、前瞻性视角定义商会的独特价值与发展方向,避免组织沦为低效的“信息中转站”,致力于成为高价值的“解决方案策源地”。
   (一)培育对“非对称趋势”的敏锐感知力
    真正的战略机遇往往潜藏于政策明线之外、行业波动之中、会员企业的深层诉求里。会长需构建敏锐的环境扫描与信号捕捉机制,善于从产业链的微妙变迁、区域发展重心的转移、会员群体的集体焦虑中,识别先机、预见挑战。这要求其具备从碎片化信息中提炼趋势、从复杂现象中洞察本质的核心能力。
   (二)构建长期导向的战略规划框架
    商会发展需摆脱“活动清单式”的短期规划窠臼。战略意识的核心在于立足长远(如三至五年甚至更长周期),系统规划商会的功能定位跃升路径。例如,清晰描绘从基础“服务提供者”向“行业标准制定者”或“产业生态整合者”转型的路线图,确保资源配置与行动举措服务于组织的结构性升级。
   (三)践行“战略聚焦”与“选择性放弃”的智慧
    资源约束是常态,战略的精髓在于取舍。会长必须具备战略定力,明确组织的核心能力圈与价值创造区。果断退出非核心、低效或无法形成独特竞争力的领域,将有限资源高度聚焦于能够塑造商会品牌、确立差异化优势的关键服务与核心项目上,实现资源投入的集约化与效能最大化。
    二、责任意识:主动担当与结果承诺
    新时代赋予会长“第一责任人”的核心角色定位,要求其从被动听取汇报转向主动驾驭全局,在关键议题上勇于发声、在敏感事务中果断决策、在重大挑战前挺身担当。
   (一)深度链接会员企业的核心关切
    责任意识的根基在于对会员生存状态与发展需求的真切体察与深刻理解。这要求会长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会员深度沟通与需求调研体系,超越表象,精准把握其痛点、难点与增长点。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商会的服务供给真正契合会员所需,赢得深度信任与广泛认同。
   (二)对组织运行效能与成果负终极责任
会长的责任不仅在于参与决策,更在于确保决策转化为行动、行动产生实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执行追踪与结果评估机制,如制度化地召开“责任复盘会议”,对照承诺目标,严格检视各项核心工作的推进情况、落地效果与会员反馈,并将复盘过程与结论向全体会员透明化,以此强化组织的绩效导向与公信力。
  (三)积极塑造并维护商会的公共形象与社会角色
    商会是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会长须对外部舆论环境与政策风向保持高度敏感。当行业面临突发性负面舆情、重大产业政策调整或公共争议事件时,会长应迅速组织内部共识,代表商会及时、准确、有力地对外发声,清晰阐明立场,有效引导舆论,捍卫行业声誉与组织形象,避免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
    三、创新意识:驱动组织进化与功能跃迁
    创新是商会适应环境变化、保持生机活力的核心引擎。会长的创新意识绝非追求形式新颖,而是对商会核心价值创造逻辑进行根本性反思与系统性重构,成为组织内部陈旧模式与低效流程的终结者,新范式与新动能的孵化者。
   (一)重构价值创造流程与服务交付模式
    必须突破“会议-活动-总结”的传统工作循环。创新意识要求会长推动服务形态的深度变革,例如,将单向的信息传递或联谊活动,升级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会员深度参与的“场景化共创工作坊”或“产业协同实验项目”,通过精心设计流程与互动机制,激发集体智慧,实现解决方案的共生与高比例转化。
   (二)引领商会向“数据智能型组织”转型
    超越信息中介的初级角色,会长应主导构建商会的“数据资产”管理与应用能力。系统性地收集、整合、分析会员企业的运营数据、需求偏好、政策响应度、产业链匹配信息等,建立“商会数据中枢”。运用数据分析洞察规律、预测趋势、精准画像,驱动服务产品设计、政策解读推送、资源匹配对接的智能化、个性化和前瞻性,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质变。
  (三)塑造独特鲜明的商会品牌识别系统
    避免商会品牌形象模糊或过度依附于他方。会长需有意识地主导构建商会专属的“品牌识别体系”,涵盖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专业化的话语体系、具有年度标志性的核心行动主张(如“XX赋能年”、“XX链接计划”)。通过持续一致的品牌输出,在会员、政府、社会公众及产业生态中确立清晰、独立、有价值的组织形象,提升影响力与吸引力。
   四、团队意识:共建共享与制度赋能
    现代商会治理强调组织韧性,其核心在于从依赖“能人会长”转向依靠“制度力量”与“团队合力”。会长需推动治理模式从潜在的“家长制”向真正的“集体共治”转变,关注团队能力的持续成长与结构优化。
   (一)推行“责权清晰、结果导向”的分工负责制
    破除副会长“荣誉性”或“象征性”挂职的弊端。会长应依据组织战略与核心业务板块,为每位副会长明确划分具体的管理领域或负责项目,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可量化评估的关键绩效指标(KPI)。通过清晰的职责界定与严格的绩效管理,激发班子成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团队内部良性竞争与高效协作的“动车组效应”。
   (二)建立“能力本位、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打破基于“熟人网络”或“论资排辈”的传统人才选拔逻辑。会长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以能力与业绩为核心的岗位竞聘制度,特别是针对秘书处中层管理岗位。将“项目成果交付能力”、“资源整合协调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质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吸引和选拔真正具备专业素养与实干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组织注入活力。
   (三)打造“持续学习、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文化
    团队能力的进化是组织韧性的保障。会长应着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制度化的团队学习与知识管理机制。例如,定期举办聚焦前沿趋势与核心能力的“会长班子内部研习会”,在管理例会中嵌入“项目复盘与最佳实践分享”固定环节,鼓励跨部门经验交流与知识沉淀,持续提升团队成员的战略思维、专业素养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五、执行意识:蓝图落地与闭环管理
   再卓越的战略构想,缺乏强有力的执行终将沦为空中楼阁。新时代会长不仅是愿景的描绘者,更必须是行动的引领者、过程的监督者与结果的确保者,将“言必行、行必果”融入组织基因。
   (一)推动商会从“会议驱动”向“行动驱动”的根本转变
    彻底改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顽疾。会长须将“计划-执行-检查-复盘”(PDCA循环)作为每一项重点工作的强制性管理闭环。明确每项工作的启动信号、关键里程碑、验收标准和最终成效评估要求,确保商会的每一项决策都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产生可衡量的成果,提升组织作为“行动实体”而非“清谈机构”的公信力。
   (二)“目标项目化、责任具体化”的攻坚机制
    将宏观目标(如“提升会员粘性”、“优化营商环境感知”)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可追踪的“责任项目”。每个项目需明确唯一的负责人、清晰的时间节点、量化的成效指标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对于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项目,会长应亲自担任项目总负责人或督导者,通过高频次、高规格的跟踪督办,传递执行压力,扫除落地障碍,确保关键目标达成。
   (三)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执行环境
    强大的执行力并非意味着僵化或零风险。对于旨在探索新模式、新路径的创新性项目,会长需在组织内部明确建立“试错容错”机制。清晰界定允许探索的边界、可接受的失败成本范围以及必要的复盘学习要求,保护团队敢于尝试、勇于突破的积极性,避免因过度问责导致组织陷入“宁可不做、不可做错”的保守僵化状态。执行力文化的精髓在于“以结果论英雄,以行动破困局”。
    六、国际化意识:立足本土与拥抱全球
    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国际化视野已成为地方商会不可或缺的基因。即使会员当前业务聚焦本土,会长也需前瞻性地培育组织的“全球感”,为会员未来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接国际资源铺路架桥。
   (一)主动构建区域性“国际协作生态网络”
    会长应积极主导商会融入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网络。这包括:有策略地与海外重点国家/地区的对口商会、行业协会、华商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探索与境外经贸促进机构、使领馆商务部门、国际友好城市商界建立联系渠道。目标是编织一张能为会员企业提供跨境商机、市场信息、法律咨询、落地支持等关键服务的“国际化资源协作网”。
  (二)系统提升组织的“跨文化沟通与全球表达能力”
    国际化运作的基础能力是有效的沟通。会长需推动商会提升双语(或多语)服务能力,例如:制作发布中英文对照的行业简报、政策解读及市场动态;在商会平台开设“全球市场观察”、“国际规则解析”等专栏;组织面向会员的跨文化交流、国际商务礼仪、涉外谈判等专题培训。通过持续努力,逐步提升会员企业和商会工作人员对接国际规则、参与全球对话的“软实力”。
   (三)着力打通对接海外高端资源的“差异化通道”
    超越泛泛的“引进来、走出去”口号。会长应聚焦于为会员开拓获取稀缺性、高价值海外资源的有效路径。重点方向包括:与外国政府驻华经济商务机构、国际行业组织在华代表处、知名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等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探索与海外科技园区、研发中心、专业服务机构的定向合作。目标是帮助会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壁垒,对接真实、可靠且可持续的国际技术、资本、人才与市场渠道,形成独特的国际化竞争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商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的商会会长,其角色内涵已发生质的飞跃——不再是简单的“会员召集人”或“仪式主持人”,而是驱动商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夯实组织根基的制度建筑师、激发创新活力的核心催化者。战略意识提供方向感与洞察力,责任意识铸就公信力与担当精神,创新意识孕育变革动力与独特价值,团队意识打造组织韧性与发展后劲,执行意识保障蓝图落地与目标达成,国际化意识拓展发展空间与未来视野。
    这“六种意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新时代商会会长领导力的“核心素养模型”。唯有系统性地理解、内化并实践这“六种意识”,会长才能有效引领商会突破传统的“内部联谊协调”功能局限,跃升为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的“产业共治平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经济时代,塑造并彰显商会不可替代的聚合价值、平台价值与治理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坚实的商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