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申请
0311-66516390
网站首页
商会概况
商会介绍
商会章程
组织机构
商会新闻
商会要闻
会员动态
苏商动态
会员风采
企业介绍
产品展示
会员服务
政策动向
法律援助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商会新闻
会员动态
苏商动态
苏商动态
商会新闻
首页
>
加强商会会员队伍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26 14:42:45 来源:石家庄市江苏商会
加强商会会员队伍建设研究
石家庄市江苏商会副会长 张祖法
商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与社会的重要中介组织,其核心功能的实现高度依赖于会员队伍的结构、素质与活力。会员不仅是商会组织运行的基本单元,更是商会功能展开的主要对象和主体支撑。伴随我国商会制度逐步向规范化、系统化演进,会员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商会会员队伍的组织力、凝聚力、代表性与专业性,是构建现代商会制度体系中必须破解的理论课题与实践难题。
本文拟从会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吸纳机制、服务体系、思想引导和动态管理五个维度,对加强会员队伍建设进行系统性理论探讨,以期为推动商会组织能力提升、实现职能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策略路径。
一、科学构建商会会员结构体系
会员结构是影响商会运行效率和组织效能的根本要素。优化会员结构不仅有助于增强商会的代表性与多样性,也为其政策表达、服务定制和资源对接提供坚实基础。
(一)实现会员类别的多元分布
现代商会的会员应当覆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以构建具有广泛包容性的社会组织基础。商会应突破单一产业或单一地域的成员构成,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技术和资本要素扩展,实现“产业-区域-要素”三维交叉的立体型会员分布。
(二)加强会员层级的分层管理
根据会员单位的经济体量、活跃程度与贡献能力等设定不同层级,有助于建立差异化的服务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组织控制结构。在制度上明确普通会员、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副会长单位等不同类型的权利与义务,增强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引导会员结构向先进生产力聚焦
商会应在会员吸纳与管理中,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型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组织集聚,避免会员结构过度集中于传统行业或低附加值企业,从而提升商会整体的技术含量、创新活力和产业引领力。
二、健全会员吸纳与发展机制
会员吸纳机制是商会组织扩张和组织功能实现的基础工程。合理的吸纳制度不仅保障商会的包容性,也决定着商会文化的走向与组织品格的形成。
(一)建立透明规范的准入机制
吸纳新会员应明确标准、公开流程,防止“关系驱动型”吸纳逻辑导致的组织异化。准入条件应涵盖企业合法经营状况、行业影响力、社会责任履行等多项因素,形成可量化、可评估的入会评审体系,保障会员质量与组织形象。
(二)推动会员来源多元化
除了传统企业外,商会还应逐步吸纳科技研发机构、文化创意主体、咨询服务机构等新型主体,以及高校院所、金融资本、媒体等支撑性组织成员,共同构建跨界融合的会员生态,增强商会的智力资本与议题建构能力。
(三)构建会员成长路径机制
会员加入商会之后,不能仅止于名录备案,而应建立成长型发展机制。通过设立“新会员培育期”“活跃会员评选”“骨干会员孵化”等机制,推动会员在组织中的不断发展与跃升,增强组织黏性和内生动力。
三、完善会员服务与激励体系
服务体系是会员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会员加入商会的首要预期是“有所获得”,因此服务质量和服务体系的科学性,决定着商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一)分类构建多元化服务供给
应基于会员的规模、行业与阶段差异,提供差异化、定制化服务。对初创企业重点提供政策解读与市场拓展支持,对成长型企业提供投融资对接与技术支持,对成熟企业侧重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公共事务参与度,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
(二)拓展服务内容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服务内容应从传统的事务性服务向战略性、资源性、赋能型服务转型。推动商会在政策研究、行业趋势判断、人才供需撮合、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功能,增强其在会员企业中的“不可替代性”。
(三)建立服务绩效与激励联动机制
通过引入服务质量反馈机制、满意度调查、会员分层积分等制度,实现服务绩效的动态评估与结果反馈。同时将服务绩效与会员的选举权、议事权、展示权等相关联,增强会员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与正向激励。
四、加强会员思想政治引导与组织认同
在当前多元化社会格局下,仅靠利益联结无法长久维系会员黏性,必须通过思想引导、组织文化建设与价值理念认同,形成商会内部的“共同体意识”。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会员管理中的常态化
商会应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会员管理全过程,通过设置党员服务岗、开展主题教育、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等形式,引导会员自觉接受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确保商会在多元背景下的价值统一与组织方向不偏离。
(二)建设以共享价值为核心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商会内聚力的核心载体。应通过设定共同愿景、共识口号、行为规范,打造以“诚信、创新、协同、共赢”为核心的价值共同体,使商会从“制度联系”走向“情感认同”。
(三)构建多维度的情感联结机制
建立会员之间的交流机制、信任机制与合作机制,通过商会活动、走访机制、工作坊等载体,构建“熟人网络”与“协作网络”双重结构,让会员在商会中获得不仅是利益,还有认同、归属与尊重。
五、实施会员队伍的动态评估与优化机制
会员队伍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需要动态调适与优化的有机整体。商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与退出机制,维护会员结构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一)建立会员动态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包括会员出席率、参与度、贡献度、服务反馈等维度,形成可量化、可对比、可反馈的评价系统。通过“红名单”与“灰名单”双向管理,推动会员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二)完善会员退出与更新机制
对长期不参与、不履约、不合规的会员,应建立退出机制,防止“空壳会员”过多影响组织效率与公信力。同时,应鼓励优秀企业、创新机构、产业先锋不断加入,实现会员队伍的结构更新与资源优化。
(三)推动会员画像与数据治理能力提升
商会应引入数字化手段,构建“会员画像”系统,提升对会员需求的感知能力与响应速度。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服务精准化、管理智能化、运营可视化,使会员队伍管理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智能化。
会员队伍是商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是商会组织功能能否发挥的基本保障。加强会员队伍建设,不仅是提升组织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商会制度现代化的战略抓手。新时代背景下,商会必须以战略视野、系统思维和创新机制,推进会员队伍从结构优化、服务强化、思想引导到动态治理的全面提升,实现从“有人”向“有人才”、从“有组织”向“有活力”的根本跃升。唯有如此,商会才能在新时代多元共治格局中发挥出更为持久、深远的作用。
上一篇:
浅析商会监事会的职责与权限
下一篇:
加强商会会员管理的思考